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对我国重要林草病害进行野外调查,结合症状分析、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分子系统学研究、致病性测定、生防菌筛选等方法,在毛樱桃炭疽病、杨柳古树腐烂病、樟子松枯梢病、樟子松针枯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鉴定方面取得研究新进展。
相关成果分别以《毛樱桃果实炭疽病的病原形态与分子鉴定》《日喀则市贡觉林卡古树名木腐烂病的调查和诊断》《樟子松针叶上2种葡萄座腔菌目真菌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山东省三市核桃黑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的拮抗细菌筛选鉴定》为题,发表在《植物病理学报》和《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上。
毛樱桃是蔷薇科落叶灌木,是我国西部和北部常见的绿化和药食用树种。经调查统计,毛樱桃果炭疽病的发病率在0.3—2.7%,对其食药用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发病初期,病果上出现黄色的椭圆形病斑,随后病斑扩展变大,病处凹陷,果实变得腐烂皱缩,病处能形成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团。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病原菌鉴定为围盾蚧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贡觉林卡内的杨柳古树腐烂病发生严重,对林木健康和公园景观造成巨大影响。森环森保所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RNA合成酶第二亚基基因(rpb2)、转录延长因子基因(tef1)和微管蛋白(tub2)这5个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分离自病斑的菌株进行准确鉴定。发现藏川杨腐烂病菌为杨生壳囊孢Cytosporapopulicola;白柳腐烂病菌为臭椿生壳囊孢C. ailanthicola和杨小壳囊孢C. populina;乌柳腐烂病菌为金黄壳囊孢C. chrysosperma。研究明确了日喀则市古杨柳树腐烂病的病原菌,为该类病害的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
科研人员对采自兴安盟樟子松枯死针叶上2种葡萄座腔菌目病原菌的种类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明确松枯梢病菌为松色二孢Diplodiasapinea,樟子松针枯病菌为白松拟壳针孢Septorioidesstrobi。白松拟壳针孢是中国的新记录属种,樟子松是该菌的新寄主。研究准确鉴定了樟子松枯死松针上的2种葡萄座腔菌目物种,为后续的病害和分类学研究打下基础。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主要危害核桃叶片、果实及枝梢等,受害叶片形成小褐斑,后逐渐扩大造成叶片脱落并影响嫩梢,受害果实表面形成黑褐色斑点并随果实成熟逐渐扩大形成凹陷软斑造成落果,严重影响核桃品质及产量。科研人员通过2年的野外病害调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明确了成团泛菌Pantoeaagglomerans、变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avescens以及栖树黄单胞菌Xanthomonasarboricola是山东省济宁、泰安、潍坊3市核桃黑斑病的主要病原菌。
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是近年来在杨树上发生的世界性分布的病害,主要危害欧美杨和柳树的主干和侧枝。科研人员以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Lonsdalea populiCFCC 13731为靶标菌,采用平板拮抗法筛选拮抗菌株,并通过牛津杯法测定其防效。通过观察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序列分析,对高效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筛选获得1株菌株对L. populi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鉴定结果表明拮抗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在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防治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来源:中国林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