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
2021-07-27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史题材主旋律影视剧作品迎来了一个高潮,其中的一部用初心、诚心、史心、匠心熔铸成的具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觉醒年代》,让我心无旁骛的追剧,在观看完整部剧之后,我认为激情澎湃、振奋人心、热血沸腾成了这部剧的代名词。

  《觉醒年代》以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时间轴,以《青年杂志》问世到《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从相识相熟到最后走向不同人生道路为核心,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谱写追求革命真理的青春之歌为辅助,生动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整部剧从头至尾虽然全部是文戏,没有宏大的场面,但在观看时却能让我激情澎湃,其根本原因在于《觉醒年代》剧情基调在遵循了还原历史、理性呈现原则的同时,不是以“冰冷”的方式去讲述历史,而是把历史课本中的人物活灵活现、丰富饱满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引导观众尤其是当下青年,去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激情与温度。

  一部好剧,最重要的是在剧情上有清晰的逻辑,也就是有明确的核心思想,《觉醒年代》的核心思想就是为观众们阐述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觉醒年代》故事开始于1915年,中华民国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为获取日本支持,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多次谈判的修正案),在当时封建思想未去,共和政体已确立的形势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陷入了迷茫和沉思,“共和”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到底什么样的思想和体制才能挽救中国?该剧以此为论点,以新文化运动为论据,随之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之后的剧情发展以纵横结合的方式层层递进,即纵向时间顺序的描写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横向新文化运动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比较,不仅有历史代表人物的经典言论,如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蔡元培的《就职演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李大钊的《青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等等,还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表现,如 “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巴黎和会谈判”等等,各种文献、历史课本、语文课本,如同被“复活”一样,更精准、更生动、更立体的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觉醒年代》通过点线面结合,把这段历史一气呵成,让曾经在历史课本中感觉抽象模糊的民国北洋的这段历史变得非常生动具体,有种在观影中积累知识的获得感。

  《觉醒年代》这部剧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将大量的“隐喻暗示”和“引用典故”运用到了剧情场景之中,与剧情衔接的天衣无缝。比如:开集中的陈独秀旅日遭学生口水唾面被骂卖国贼,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刻意的清理口水,这是引用“唾面自干”的典故;蔡元培冒着风雪三次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这是引用了“三顾茅庐”的典故;蔡元培第二次邀请陈独秀时,陈独秀酒后酣然高卧,蔡元培风雪静坐待君醒,这是引用了“程门立雪”的典故,用以表示出蔡元培求贤之心若渴;陈独秀被捕入狱,放风期间在墙角看到螳螂举臂,引用的是“螳臂当车”的典故,但意味更加深长。又如:青年毛泽东出场时,镜头中牵牛的老农和扬鞭的骑兵,地上曳尾的鱼和楼上穿旗袍的小姐,污泥中插着草标待卖的孩子和坐在车上吃三明治的少年等等,而毛泽东手握《新青年》在风雨中、在这些人群中发足狂奔,成为一道闪耀的光芒,衬托他一念救苍生,非要在这乱世中走出一条救国救民的理想道路;鲁迅的登场,以他的小说《药》为烘托背景,折射出当时国人的迂腐、冰冷、麻木;《狂人日记》横空出世的场景,周树人的虚脱倒地,散落满地的稿纸,为《狂人日记》署下笔名鲁迅时眼睛里流出的那一滴泪,反映出了他当时心中的极度愤慨,立志提笔为刀,用文字狠狠插入那麻木不仁的社会,唤醒国民的决心。再如:剧中出现过大量的车辙镜头,隐喻“车同轨”,即时代变了,道路要变,如何改变两千多年来不变的封建“车辙”,只有一条道路,就是觉醒;陈独秀在演讲时,话筒上爬行的蝼蚁,隐喻弱小的蝼蚁在困顿中寻找出路,救亡图存紧靠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觉悟是不够的,必须集合团结当下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强大力量才能救中国;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主题演讲和蔡元培的北大上任演讲,都体现出“文化自信”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非常重要,都是激励国人奋进前行的强大力量。正因这些“隐喻”和“用典”,让我热血沸腾,让我热泪盈眶,让我心潮澎湃。

  剧中的两条人物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即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三人在亲情上、信仰上的隔阂、矛盾到和解、统一与胡适和陈独秀、李大钊从宣扬新文化上的志同道合到政治观念上的分道扬镳形成了强烈对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人物终究要回归历史,这是他们的宿命,这也让我感受到这部剧带来的那种历史沧桑。剧中无论顽固势力用何种卑鄙的手段去镇压新文化、新思想,结果都是徒劳无功;巴黎和会谈判的失败,引发新文化运动走向高潮,即五四洪流给北洋政府的强力震撼,都印证了人间正道是沧桑。陈延年和陈乔年赴法留学前采用双重曝光手法穿插他们数年之后在刑场慷慨赴义的场景,即使面对死亡,他们的初心依然未改。为躲避北洋政府的抓捕,李大钊亲自护送陈独秀秘密离开北京,路过天津梅河时,当他们看到饿殍遍野、天地昏暗,陈仲甫的伏地大哭,李守常的无声落泪,此刻建党念头已在心中发芽,正因为绝境,才催生出这些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决心,这是剧中最震撼人心的一个场景,当我看到这里时,我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激情澎湃。

  重温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望中国历史从选择、传播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那个百家争鸣的乱世中,《觉醒年代》没有气势庞大的震撼画面,却描绘出气势庞大的爱国群像。从这些救国图存的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那段唤醒国民的峥嵘历史,更是当代青年人生路上继续奋斗的坐标。有人在网上留言:“《觉醒年代》这部剧有续集吗?”也有人作了回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人民的安居乐业就是续集”“不断超越自我就是续集”……

(作者 孙义强)

 

版权所有: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439-505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