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葛亮,大家都耳熟能详,他字孔明,号卧龙,生于东汉末年,27岁出山辅佐刘备,在群雄割据的历史舞台上一展宏图,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描写诸葛亮的故事,诸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都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其实,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个贤相、廉相。
诸葛亮生于汉末乱世,耳闻目睹了东汉执政者的腐败无能以及连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他自隆中出山辅佐刘备开始至卒于五丈原的27年间,忠于蜀汉,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体恤士卒,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赏罚分明。个人不仅一直过着勤俭朴实的生活,而且大力提倡节俭,始终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在成为蜀国丞相之后,诸葛亮切实做到亲政廉政,为蜀国其他官员做出了表率,他经常劝导百姓,要丰歉互补,做到“丰年不奢,歉岁不俭,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国富民安的目标。诸葛亮提倡以安民为根本,以勤政廉洁为宗旨,以法令为制衡,在他的亲自率领下,蜀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也为北上伐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的勤俭习惯离不开他在隆中的艰苦生活,在他高居蜀相之后,没有忘本,依然保留了平民的淳朴品质,在《出师表》中称自己“臣本布衣”就是最好的体现。他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对家人、亲属搞特殊对待,北伐期间,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自己的哥哥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他重视家风教育,他写下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诫子书》以警示自己的孩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也被传颂至今。他严格执法,奖罚分明,马谡失街亭之后,他不以马谡是自己的学生而徇私舞弊,纵然很多官员提出“正值用人之际”劝阻诸葛亮,他依然挥泪斩马谡,以正军法,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并亲自上疏后主刘禅,自贬三级,毫不推脱自身失职之责,之后更加勤勉敬业,严格履职。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孟获等人叛乱,为将来北伐奠定平稳后方的基础,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了节省军费开支,他提出“并日而食(两天吃一天的饭)”,并亲自执行,各种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为了复兴汉室,年近半百的他亲率蜀军六出祁山,北上伐魏,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所啖食不至四升”;他在《与李严书》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短短三语,表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自己受赐虽多,但没有作为私蓄;二是家人生活俭朴,妻子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这些都无不体现了诸葛亮勤俭治国的思想和克己奉公的美德。
公元234年,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由于长年废寝忘食,终积劳成疾,在病重期间,他向后主刘禅报告了个人财产情况:“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府清点了财产,正如奏章中所写 “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这不仅是古代高级官员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表,更是诸葛亮一生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在他病危之时,曾吩咐下属“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魏时期是难能可贵的,其高风亮节实在让人无不钦佩。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将毕其一生的精力献给了兴复汉室、国家一统的大业,其作为蜀汉时期第一高官,勤政务实、清廉节俭、洁身自好的思想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鞠躬尽瘁、崇廉尚俭,既是为政之德,也是做人之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仍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之、斟酌之、践行之。
(作者 孙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