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 土专家 大工匠
2020-04-27

  在临江林区有这么一批工人,虽然文化不高,却善于学习和钻研,肯动脑,爱琢磨,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奉献推动了林业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是林区的土专家、大工匠。

  田凤昌研制出“双轴滑杠”

  建国初期,林业木材生产工具基本是弯把锯、大肚子锯和牛马集材。1952年开始由季节性生产转向常年作业,集材仍是生产的关键一环,尤其有些伐区坡度较大,不能用平车集材。为了解决集材这一难题,柳毛河林场工人田凤昌研制出“双轴滑杠”新工具。

  “双轴滑杠”是放在铺设两条轨距为70~80厘米的钢轨上,把装在双轴滑杠上的原木捆牢,重车下滑时坡度大处由人控制速度,缓坡地段靠双轴滑杠的重力和惯力运行,平地靠人力推行。在一条双轴滑杠道上,一般是3~5个双轴滑杠为一组,每趟载量平均6~7立方米,平均集材距离1500—1800米,一般三个双轴滑杠台班效率可达到60~70立方米。劳动时间由畜力集运14~16小时,缩短到9小时,效率提高40%。

  “双轴滑杠”的发明者田风昌,1953年5月2日~11日参加全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周云章发明“木坦克”

  1952年柳毛河伐区工人周云章,针对落后、笨重的集材方式,在劳动中潜心研究,反复琢磨,创造了一种新型集材工具—— “木坦克”。

  其实“木坦克”构造很简单,木盘木轴,车盘长1.6米、宽1.3米,滚轴长1.3米、径15.5厘米,车盘用硬杂木,轴用柞木、色木,浪轴两端须抹油润滑,运四米短材用单车,运长材可加拖车,适用于10度坡度。两台为一组,每趟4~5立方米,运距按1500米计算,台班产量达50~60立方米。不用捆绑,易装卸,平稳安全。其所行的小径原木轨道修筑省工简便。不足处是无制动装置,转弯不灵活,使用单车载量少,并需要六人在车体左右维持车体平衡。

  1952年8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在柳毛河召开推广集材新工具实行常年流水作业现场会,大会为发明创造颁发了奖品和资金。

  卞进奎创造伐木新方法

  卞进奎,山东省文登县人,1951年参加林业工作。他善于钻研,注重学习,1954年他和全组创造了“伐木一边倒”的办法,提高工效16%。1956年,临江局在全国林业系统第一个实行机械化流水生产,卞进奎和他的工友们扔下了传统的“弯把子”锯,操起了电锯、油锯进行机械化采伐生产。由于文化程度和习惯的限制,工人们刚开始使用“K-5”电锯时,不擅操作,一天伐不上20立方米。没过几天,不少人扔下电锯,重新操起“弯把子”。卞进奎虽然只有两年文化,但他反复学习细心琢磨,很快掌握了电锯使用要领,日伐木量达到了150多立方米,比手工作业提高工效1.5倍,为全面推广机械化作业带了好头。他又建议改变两人一组为“单人伐木法”,使工作效率提高18%,每人日产150立方米。在“伐树一边倒”基础上又摸索出“八字调卯”等方法,使原条折损率降低10%,他带领全组提前半年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他发明和创造的这些办法,当时不仅轰动了全省,而且在全国林业都大有名气。

  1958年9月,他随团到苏联访问。在一次交流经验时,苏联几名伐木能手和技术专家大讲伐木理论,但在伐木表演时打了“柈子”。为挽回“面子”,苏联专家选了一棵近百年的大青冈柞,让卞进奎进行表演。要伐倒两抱多粗的大柞树,可不是件容易事。团内有人劝他,咱是来学习的,不能伐。然而他想起临行前陈毅元帅“一定要为祖国争光”的叮嘱,操起锯,找准方向,干净利落地连伐四棵,棵棵成功。在场的苏联人都热烈鼓掌,有的竖起大拇指,连声称好。事后,30多里外的苏联伐木工人纷纷赶到中国参观团驻地向他请教。

  卞进奎是1958年、1959年、1960年、1963年的吉林省劳模。1958年随中国林业和造纸代表团去苏联访问:1960年4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工人工程师,同时被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

  庄洪庆“执著的发明人”

  1953年,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举国上下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大搞生产竞赛。已是贮木场第十二归楞组组长的庄洪庆,带领全组团结奋战,大干苦干,多次夺得全队“红旗竞赛”的红旗。

  由于当时机械化水平低,归楞全靠人力,生产效率不高。当组织上提出在生产中“找窍门,挖潜力”的要求后,庄洪庆结合归楞生产实际,琢磨改进生产工具,以期减轻体力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一天,他想起家乡用毛驴拉的弹花机,省时省力,其过程与归楞生产相类似,受到启发,要发明归楞绞木机。只有小学二年文化的庄洪庆边想边画,几天后,吃力地画出了第一张“图纸”。可大家看后都认为太简单,起不了多大作用,他没有灰心,反而琢磨得更起劲了。他不顾人们的各种议论,不声不响地搞发明。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模具做了一个又一个。饭吃不好,觉睡不香。他深感文化低难处多,便开始多方求教,反复实验,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终于发明创造出“归楞绞木机”。节省了劳力,确保了安全,提高了效率。经过对当时30米和70米距离的归楞工效进行检验,用庄洪庆发明的绞木机归楞比过去只靠人力归楞,可分别提高效率94%和127%。

  1955年,庄洪庆将“归楞绞木机”改良为“双式归楞机”。这一成果在东北、内蒙古地区森林工业先进经验交流大会上交流推广。

  1956年,庄洪庆出席吉林省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评为省级“先进生产者”;同年又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庄洪庆被选举为吉林省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同年出席吉林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姜志连发明“窄缝栽植法”

  姜志连针对东北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1957年与同志们认真总结多年植树造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植树方法,最终发明了“三铲、四脚、一提苗”的植树新方法,也叫“窄缝栽植法”。后被确定为“保土防冻更新法”。这种植树方法,较好地保持了土壤结构,解决了冻拔害问题,使栽植树苗成活率由原来的不足75%提高到95%。“保土防冻更新法”,1982年列入林业部制定的《造林技术规程(试行)》。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提高造林效率四倍多,大大降低了造林成本。此项发明得到国家林业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大面积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寒冷地区春季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直到今天,东北三省植树造林仍采用这一方法。

  姜志连同志勤于思考,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在临江林业局原禿尾巴河二场工作期间,带头推广并完善“伐木支杆操作法”,使当时集材台班效率由40立方米提高到55立方米。他还根据生产实际,实行班组成本核算法,使生产成本降低32%。

  1956年,姜志连同志出席吉林省工业先进生产者大会,被评为“劳动模范”;同年秋,出席东北三省森林工业机械化生产先进经验交流会,并做经验交流。

  刘玉玺创造装车新方法

  刘玉玺,山东淄博人。1949年参加林业生产,1954年初他针对贮木场归楞、装车作业基本全靠人力的实际情况,爱人力拉大绳归楞的启发,改进技术,发明了“简易归楞机”(工人称为手摇式绞木机)。虽然仍用人力操作,但比人抬肩扛安全省力,工效由7.6立方米提高到14.2立方米。这项发明也叫“三股桥打游装车法”,既保证了安全生产,又提高了工效效率和装车载量。这种装车法的时间比过去缩短10%,每辆多装四立方米,仅1954年下半年统计,可节省车皮180辆,按平均距离(到沈阳)的运价157.68元计算,节省运费28382元,节省车立柱1440根,节省铁丝5400斤,累计为国家节省三万多元。

  当年他在5月30日的《东北日报》看到《马玉科活扣不砍断车立柱绳索的装卸车法》报道后,极力向领导推荐这一经验,同时组织自己所在小组推广,不辞辛苦地为卸车工人作示范。由于他的积极主动,使这一经验得到推广,仅1954年下半年统计,便节省车立柱1736根,节省大绳1.52万斤,节约资金近两万元,效益显著。

  刘玉玺1956年出席吉林省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评为“模范工人”,同年又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钟才华“技改明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临江林业局木材运输由于受坡口至天桥码机道限制,只能实行两段式运输,不仅运输效率低,而且事故多发。

  为改变这一状况,身为动力机械科工程师的钟才华成为攻关小组的中坚力量。他先是到坡口运输线蹲点,仔细观察溜放码机的全过程,反复尝试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来控制车速,以确保安全。由于当时机械落后,码机的“制动装置”为简易的手动闸,遇到大下坡时,手动闸单靠人力难以掌控,制动效果不佳。找到“病根”后,钟才华发挥所学专长,着手研究改进码机的手动闸装置,终于成功将码机原手动闸改为轮闸,依靠码机“卧轮”钢甲本身动力带动轮闸实现快速制动,安全高效。这项技改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受到了辽东林业管理局的奖励。

  钟才华还参与并成功研制了“台车自动闸”、“磨擦锯”等数十个技改项目。特别是“台车自动闸”的技改成功,结束了过去原条台车都用人工扭闸的历史,同时杜绝了台车“制动手”每年都发生伤亡事故的现象。

  钟才华同志1957年、1963年两次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曾当选为吉林省政协委员。

 (作者 张玉岩)


 

版权所有: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439-505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