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是父母老家的人在过去对山海关以东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称呼。那时,由于连年的天灾和战乱,老家有不少人为谋求生存都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去闯关东,我的父亲当年也加入了闯关东大军。
父亲有兄弟姐妹七个,在解放前这样多的人口生活自然很是窘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排行老大的父亲过早的就担起了养家的重任,每日都要跟着爷爷到地里忙活,但几亩薄地根本供养不了这么多人口,父亲就想外出打工给家里的生活减轻一些压力。
听说东北的大山里有着数不清的财富,父亲在1947年从老家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了临江,那时小城人口不多,是一个平静的边境小县城。开始的时候父亲靠给人打零工度日,后来在远亲的担保下到了一家私人开的糕点铺当学徒,学习制作各种中式糕点。糕点铺当年在小城颇有名气,每天不少人都来光顾,买卖很是兴隆。年轻的父亲还梦想着学成出徒后再干上几年就可以攒些钱回家结婚,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父亲美好的梦想就被隆隆的炸弹声打碎了。1950年10月,美国人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糕点铺的生意每况愈下,苦苦撑了一段时间后,关门散伙了。
后来父亲经老乡介绍到了闹枝林场抬木头,虽然很累很苦,但年轻的父亲却很高兴,因为终于有了安身之地。父亲性格内向、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工作任劳任怨。不久,林场领导看父亲工作不错,又听说会做糕点,就让父亲跟着食堂的大师傅帮厨。老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大师傅起初很有敌意,总是让父亲干些粗活,炒菜做饭的手艺一直密不传人。父亲没有一点怨言,默默的把大师傅安排的活干好,时间长了,大师傅终于被感动了,开始教父亲炒菜做饭的技巧。父亲很勤奋,很快就可以独挡一面了,学的厨艺到后来还能经常用上。
男大成婚,女大出嫁,父亲与母亲是两家大人从小给定的娃娃亲,父亲的工作稳定后,也到了成婚论嫁的时候了。婚后,母亲跟着父亲来到了林场。山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夏天蚊虫成群,冬天屋里脸盆都能结冰,同是穷人家孩子的母亲很快就适应这样的环境了。两年后父亲又跟随工作组辗转到了下三道沟,母亲带着出生不久的大姐也一路跟随。下三道沟地处鸭绿江中游,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犹如世外桃源,母亲至今提起来就不住的夸赞。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父亲随单位回小城参加运动,母亲只得带着大姐二姐坐着牛爬犁赶了近一天的路程才回到小城,因天寒地冻,二姐落下了气管炎的毛病。整风运动结束后,父亲工作又调动到了五间房林场,离家更远了,那时的交通很不发达,回趟家颇费周折。干了一段时间后,因母亲多病需打针吃药,大姐二姐又小,再加上爷爷奶奶好几口人也从老家来了,原本可以维持的日子尤显捉襟见肘。父亲四处托人想办工作调动,幸亏遇到一位以前的老领导,他听了父亲的困难后表示可以帮忙,但只能调转到商业系统了。回家心情迫切的父亲不假思索答应了,回家,两个多么简单的字眼,却能瞬间让人充满力量。跨行业调动后,父亲每月的工资降了十多元钱,那时候十元钱可是能买不少东西的,但父亲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新单位主要生产各种糕点,父亲早先学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领导很是器重,经常派父亲外出学习。肥沃的土地总会给勤劳的人丰厚的回报,几年后父亲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糕点技师了。
日月轮替,倏忽半个多世纪。当年靠着一股韧劲,父亲只身闯关东,闯出了一片天地,不仅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为我们后人积累了精神财富。
父亲节快要到了,谨以此文,祝福我的父亲和母亲及天下的父母亲幸福安康!
(作者 吴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