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将至,街边小摊和超市里又出现各色的粽子和五彩香囊,带着熟悉的淡淡粽叶香气。除了粽香,空气中还弥漫着艾叶和香蒲的气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风俗,总是能勾起那些美好而缥缈的回忆。
我不禁想起记忆中的端午,看着家中长辈们包粽子的情景,那香气虽然和眼前的并无二致,但自己却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孩子了。小时候不明白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逢端午就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后来长大才知道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
相传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内政上主张举贤修法,外交上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的排挤和诽谤,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在汨罗江自尽。百姓们得知后,在打捞中怕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印象里端午时节最期待的莫过于餐桌上的美食,除了让孩子们垂涎三尺的粽子外,还有用土法精心制作更美味的咸鸭蛋,蛋黄冒着亮亮的红油,蛋白咸香可口,无论是切成一瓣一瓣地吃,还是捧一个大鸭蛋敲破小口用勺子挖着吃,都是儿时记忆中的美好片段。吃粽子时,用剪刀剪开白线,剥开紧紧包裹着的粽叶,糯米的清甜还未入口,清香早已透过嗅觉直入心田。软软黏黏的口感,粘上些许白糖,嚼上一口唇齿留香,回忆那时的感觉,满心都是欢喜,处处都透着温馨。长辈们举杯祝酒,小孩子们忙着动嘴,粽香袅袅,艾香悠悠……那时的生活没有无处不在的却虚无缥缈的网络,只有平凡朴实而触手可及的温暖与亲切。
端午越来越近了,我明白再无法回到小时候那样的场景,但那份情感依然坚定。打开微信群,看着亲朋好友在群里讨论着端午出游的计划,我忽然释然,端午的粽香没变,端午的情感也不会变,纵时过境迁,可那又何妨。
(作者 丁彦旭)